<%@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珍珠山下的大砚疃

刘纯华/文

  珍珠山分为南北两个山头,北面的山头叫土星子,西侧有一趴猪墩子,有金猪卧顶,生活富足之意;南面的山头叫黄龙伞,一侧有一神仙炕,是八仙在此休息过的地方。两个山头统称珍珠山,两个山头的传说统称珍珠山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有尧舜禹 “ 三官庙 ” , 尧舜禹的功绩都和治水有关,足见大砚疃人是多么重视治水。这里的人文历史悠久,庙内塑像之多远近闻名,槐抱松、古银杏等参天大树林立,每逢初一、十五前去进香者络绎不绝。上世纪初期的某个年月,山上的庙拆了,蜿蜒起伏的围子墙也不见了踪影,从此,这里多了几分宁静,也少了些许正月十五逢庙会时的热闹。

  珍珠山有许多传说,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说。相传, 村里有一个捡粪的刘老汉,心眼非常好,人也勤快。每天总是起早贪黑,忙活不停。这一天,刘老汉起了个大早去东山捡粪。当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 突然 发现趴猪墩子上 万道金光 ,光芒格外耀眼。刘老汉看到有一金猪趴在那里,也没在意,和像往常一样,到猪窝处捡了猪粪,就赶回家里。可当他把猪粪倒在地上的时候,出现面前的是一堆黄橙橙的金子。村里很快传闻了这件奇事。

  后来,庄上来了一个南蛮子,他是个老道,说是循着宝气从遥远的南方找过来的,老道绕着珍珠山转悠了好几天,也没发现金猪。直到后来,老道才发现山半腰有一种瓜老汉,栽了一棵勺子葫芦,只有等这葫芦成熟了,才能唤起金猪,并将其赶到南方。于是,他就付给看瓜老汉订金,并一再嘱咐等他回来后再摘那个勺子葫芦,然后就云游去了。转眼间,秋天都过了,眼看着就要霜冻了,老道士还是没有来。看瓜老汉也实在等的不耐烦了,更怕勺子葫芦被霜打坏了,没法向人家交待,便早早地把葫芦摘下来放在棚里。没过几天,老道就急匆匆地赶来了。没办法,老道只好拿着还没有 “ 熟透 ” 的葫芦上了山。不一会,只听 “ 轰 “ 的一声巨响,山石腾空,那个葫芦将原本是一个山头的珍珠山一分为二,飞扬的尘土,里面还有许多珍珠,星星点点覆于北面的山头,叫土星子;腾空的巨石也飘然落下,形成南面的伞状山头,叫黄龙伞。这时,金猪朝东南方向奔去,南方老道手拿勺子葫芦想在前面拦住它,这个村就叫兰官庄;金猪又朝南跑钻进了前面的竹子园,这样后面的庄子就成了后竹园,前面的庄子自然就是前竹园了。金猪继续朝东南奔去, 到了小店镇,出了一次小恭,那地方就叫小店,跑到大店镇,出了大恭,那地方就叫大店。

  后来金猪腾空而起,刹时间没了踪影,南方老道也想腾云驾雾追赶,因那个勺子葫芦不成熟,那个倒霉的南方老道,竟一下子从半天空中掉了下去,结果,摔断了腿,只好爬着回到了南方,村邻都说那是南方老道作孽得到的报应。南面的山头是黄龙伞。相传,八仙参加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喝了过量的仙酒,想找地方休息,路过此地时,发现这里山势明秀,峰峦叠嶂,终日云雾燎绕,胜似人间仙境。于是,降下云头,落在黄龙伞旁边的峰岩上,铁拐李用拐一指,立时出现了一块巨大平整的石块,即后来的神仙炕,遂决定在此休息。临行时,众仙看了这里风土人情,点化说这里虽出不了皇帝,但可出高官和文人。

  近几年回家,常听村邻说,趴猪墩子是个巨大的汉墓,里边随葬品极多,有临近村里的人参与了盗墓,而领头的又是南蛮子,公安局抓了几次,放了,又盗,都说里边的东西很值钱。

  当年,珍珠山上曾驻扎济南军区空军某部雷达连。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植树造林,栽的树大都是槐树,马尾松,我眼看着它们成长起来了,后来分山,一夜之间全部让村民抢光了,很觉得可惜。

  珍珠山上的雷达连和我们大砚疃初中班关系非常好,那时候我的老师书法好,钢笔字也好,有什么师傅就有什么徒弟,我的钢笔字也能拿得出手,山上的解放军常常向我们几个学生学钢笔字。老师就让我们把写的作文交给解放军,他们照着我们的钢笔字练。高中毕业后,村里让我当了一段时间的宣传队队长,经常和雷达连共同演出,连长、指导员都记着了我的名字。据说,前几年,已经六七十岁的连长、指导员去大砚疃、珍珠山第二故乡去,后来去了在莒县城工作的大砚疃人那里,还问起我来,想来,这也是一段经历,值得纪念。

  虽然,趴猪墩子的金猪被南方老道赶跑了,但珍珠山上的珍珠并没有全部走掉,随尘土落于土星子的珍珠金银财宝还有很多,再说八仙不还对这里进行了点化,说这里多出高官和文人吗!所以珍珠山下的大砚疃人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显得很轻松,末了还补充一句:“咱村的人才还少吗?当官的、做学问的,不比别的村少!”

  这也体现了大砚疃人的大度、宽容。

  体现大度、宽容的故事还有。说是清朝中期, 严姓 “ 恩赐翰林 ” 的动人故事。大砚疃严氏家族的一位老学究,每次必考,每考不中,终不灰心,及至七十又三,还远赴京师科考,仍细心做文。监考官将此人相貌、年龄回家告知祖父。祖父叹曰: “ 吾亦几次为其监考 ” 。于是禀报皇帝。 皇帝觉得这人有趣,就问主考官,这人是不是考了好多次了?主考回话:“回陛下,已十三次了。”皇帝那天心情好,心情好就会有好旨意,思考一会说:“每次必考,每考不中,仍然每次必考,说明我大清深得人心,愿意做大清的官,好啊,给他个翰林吧!”吏部立即起草文书,颁发官服。

  翰林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 唐朝 。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 优秀人才 ,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 宰相 、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 “ 内相 ” 。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 翰林院 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大砚疃的翰林不进京,可以继续在家干农活,这位恩赐翰林很是高兴,优哉游哉仍然居住在大砚疃。

  有一天,恩赐翰林没衣服穿了,想起来还有一件皇帝赐的翰林服还没穿,就穿上翰林服出去干活了。

  却说莒县知县勤政,早早乘轿子到乡下察看农情,来到大砚疃的坡里,突然发现一翰林在那里视察,急忙下令停轿,滚下轿子跑到翰林面前请罪道:“卑职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望大人恕罪。”

  那恩赐翰林吓得连连后退,结结巴巴道:“草民不知大人驾到,望……望……大人恕罪……”也连忙跪下。二人面对面跪着,谁也不敢先起来。最后还是知县心态沉稳,抬头问道:“大人不知何时驾临我莒县,下官没接到知府大人通报……实在……实在不知大人驾到,望乞恕罪。”知县知道,翰林是皇帝身边的干部,离京也是大事。恩赐翰林急忙道:“草民确实是一介草民,去年,皇上恩赐翰林是也。”

  知县连忙起身,扶起恩赐翰林,问:“恩赐翰林更显吾皇皇恩浩荡,更显大人之德也,请再受下官一拜。”说着又是跪地叩拜,恩赐翰林连忙将知县扶起。

  大砚疃人也会编故事,到了这里,就有了“县城不要搬到俺庄的故事”。知县问:“大人,您就是大砚疃人氏?”恩赐翰林说:“然也,然也。”知县见恩赐翰林言谈文雅,举止清秀,心里就喜欢,遂问道:“何不搬到县城去住,闲来你我可一起品茶、饮酒、唱诗、论诗?”恩赐翰林道:“草民不敢,久居乡下,故土难离也。”知县思索半天道:“要不,莒县县城搬到大砚疃,可乎?”恩赐翰林急忙摆手道:“不可,不可,把县城搬到大砚疃,麻烦,麻烦,县城就在城里,就在城里!”

  这个故事似乎还没完,大砚疃的人说,县城虽然没搬家,知县却时常来大砚疃看望恩赐翰林。我小的时候,常常听老人说,他们二人经常在春夏时节在村子西边的大树下喝茶。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故事反映了大砚疃人的两个心态:一是大砚疃离莒县城远, 35 华里,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时代,步行去一趟县城很困难;二是偏远的地方很少有官来,记得上世纪 70 年代的时候,县委派工作组,都没愿意来大砚疃,后来有了供销社,让谁来,是带有惩罚性质的。有位公社书记说:“那是敌占区!”故事都是出于良好愿望的。

  大砚疃出砚台,这是“砚”字的由来。珍珠 山的西面有一被村里人称为 “ 大山沟 ” 的去处,这里沟深坡陡,是早些时候地壳变动的杰作,算的上是天然形成的景点。每到夏季,沟内沟外,坡上坡下的高大树木的繁茂枝叶足可以遮天避日,有些不知名的鸟儿,或在沟内栖息,或在沟的上空盘旋,曾给这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一股泉水流出,缓缓的、清清的,流经山下大砚疃村后, 常有砚台被冲刷出来,那种像砚台的石头块,不用打磨,捡起来就可以用。所以,大砚疃的人写毛笔字的多。我小得时候,刘家许多老人都会写书法,平常不露,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张贴的对联,就是一次书法比赛,大字厚重、雄浑,小字清秀、规范,我的那些爷爷辈、大爷辈的,有的上过私塾,有的一天学没上,提起笔来就能写,这叫无师自通。

  听村上的老辈人说,自打他有记忆时, “ 大山沟 ” 的泉水就这样不分昼夜,不论春夏秋冬,哗哗的流淌着。他还说,上辈人也是这样对他讲的。踩着凉爽清澈的汩汩泉水,顺流而下,至村西北角的小水塘,塘水不深,清澈见底,偶有几尾鱼儿在水中游动。令人称奇的是,这里雨季水不涨,旱季不干涸,冬季不结冰,加之有 “ 砚疃砚 ” 产出,故被世人称之为 “ 温砚池 ” 。

  相传, “ 八仙 ” 之一的吕洞宾,曾骑一独角牛云游天下。在一个千里冰封的日子里,飘游至珍珠山下,神话中的老牛也有口渴的时候,吕洞宾四下寻找,便发现了这处不结冰的池塘。独角牛喝饱水后,顺着池边岩石往上爬时,蹄印及前腿一滑一跪的痕迹均留在了坚硬的岩石上,至今清晰可见。

  产于砚疃的这类砚石,石质坚硬而柔韧,纹理细腻而不滑,手试如膏,似有油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泛油,墨色相凝如漆。其色泽以绀青、褐黄、沉绿等为主,形状或大或小,皆自然成形,不同的色泽与纹理构成天然而规律的图案,又因出自 “ 温砚池 ” 周围,更有了砚池不漏墨、冬季不结冰的特性。

  作为与笔、墨、纸并称 “ 文房四宝 ” 的砚台,由于它质地坚实,又能传之百代的缘故,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看重,而在 “ 文房四宝 ” 中,也居领衔地位,可谓 “ 四宝 ” 砚为首。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及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它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其独特的使用、收藏价值。人文背景对砚台的价值影响非常大。俗话说: “ 砚贵有名,身价倍增 ” 。如今, “ 砚疃砚 ” 可谓艺海又一绝。

  关于“疃”,就是村落的意思,也指被禽兽、家禽践踏的地方,有禽兽、家畜,说明人丁兴旺。大砚疃人自古有文化,也把大砚疃写成“大砚町”的,町和疃可以连起来用, 《说文》田践处曰町,田处者、谓人所田之处,田亩谓之町。也有水源充足之意,过去,大砚疃西边、南边都是水库,东南岭上还有一泉,名叫蛤蟆泉子,常年一汪清泉。西部与沂南县交界处有一条河流,叫马鞍河,两县管,其实是两个县两个村的事情。

  大砚疃出秀才,刘姓家族自清中叶就代代出秀才,我的近族就“三儿俩秀才”。秀才在当地 很有威望,刘姓祖坟上的墓碑和别的姓氏不同,墓碑上都有帽,那是官帽,是朝廷认可的,别的姓氏就不能有帽。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刘姓祖上代莒县知县断诉讼、平纠纷的故事。

  大砚疃的人还有一种绝活,那就是会说一种其他村庄的人不懂江湖隐语,也叫秘密语、切口、春点等,这是行业内部使用暗语的总称。这种语言在这里被称作“调侃儿”,是大砚疃人对流行于本村的一种语言现象的命名。“调侃儿”在大砚疃村已经流行 150 多年,经历了六七代人,当时是有盲人传进来的,村里人也叫它“瞎汉语”、“瞎汉侃子”。后来不断有盲人光顾这里,也便强化了这种语言的传承。

  因为盲人们眼睛看不见,又是一个弱势群体,从生存和安全的角度考虑,他们创制了这种通用语,并代代相传,用以盲人内部交流,掩人耳目,以便加强协作和协调。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砚疃大队接待了南方来的两个姓孟的瞎子,住在大队部。由大队会计史信负责他们的生活。有一次,史信用猪肉炖大白菜招待他们,盛到碗里后,年轻一点的瞎汉过来先将菜里的肉吃了,年长一点瞎汉过来却总吃不到肉。心想,明明是猪肉炖的大白菜怎么不见肉呢?便说:“买古也究(没有肉)。”“台嘎歇肩扯几了(他先吃了)。”会计史信一听很生气,自己舍不得吃,拿来给你们改善生活,还没得到好,遂口道:“也久歪贵了掠局(肉喂了驴)!”两个瞎子一听,史信在调侃骂人。一个忙对道:“掠局摆古扯几也究(驴不吃肉)!”这时,大队长严立欣走了进来,其中还跟了两个看热闹的孩子,随口说:“掠局摆古扯几也究,逮干拆甘掠局扯几也究(驴不吃肉,但馋驴吃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俩个瞎子应付不迭。本想显显身手的两个瞎子,感到遇到了对手,后来竟连两个孩的话都对答不上来,方抱拳甘拜下风,称大砚疃人都是老师。可能是这两个瞎子一传十十传百,告诉行内人大砚疃人人会调侃,就连小孩子都能张嘴就来,万不可到大砚疃调侃逞能、赚便宜,见了大砚疃的人都要叫老师。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外来的瞎汉来村里住过。

  秘密语虽然是不对外人所知的相对封闭的语言系统,“门内话”时常被“门外人”所接受,成为共同语或当地土语的一部分。大砚疃调侃,就是以地方土语为依托,对瞎汉语的全盘接受,是江湖隐语在这里扎根、发芽的移植过程,已不是盲人之间的联络、交流,而是被普通乡邻用于游戏和玩笑的一种语言。 2006 年,唐雷、林春田二位老师曾专程到大砚疃挖掘整理了《大砚疃“调侃儿”》一文,刊登在当年度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现代语文》杂志上,对这一语言理论进行了专题研究。文中指出:“秘密用语是利用汉语音节声母和韵母可分的特点,将一个音节的声母和另一个音节的韵母、声调拼合成所要表达的音节,这种方法叫做反切。”所谓反切是“反”和“切”二字的结合,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的那个字就是“被切字”或“所切字”。大砚疃的调侃正是通过法切来改变正常的语音行式,达到保密的目的。

  印象中,大砚疃的调侃最盛行的年代应是大集体那个时候,生产队社员一起劳动时用,田间地头休息打聊戏耍也用,邻居之间相互串门拉呱都能用。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调侃的人和会调侃的人逐渐减少,现在看来,村里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会说,调侃的水平也不一样,年轻的就很少有人会讲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时代发展了,新生事物越来越多,大部分老年人都认为调侃是过去的旧东西,没有必要传给青年人,有的甚至还不想让下一代知道自己会调侃这件事;分田到户以后,没有了集体劳动的场合,也就少了打聊的氛围,特别年轻人忙于求学、工作、打工,并热衷于学习普通话,努力掌握新知识,对调侃缺乏热情,毕竟是将一个音拆成两个音来说,在交流上是不方便的,调侃自然受到了冷落;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传承这种语言游戏产生了巨大冲击,广播、电影、电视、电脑普及,挤占了村民大部分消遣的时间,会不会调侃早已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调侃也就难以传承了。

  当然,大砚疃的调侃和其他语言一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事物地不断产生,为调侃语汇增添了许多新成员,时下街坊邻居们有的对一些科技新产品也张口就来,如:凯干跌见也竟(看电影),凯干跌见涉几(看电视),凯弓态吿(空调),摆告买嘎寨告拆各(宝马轿车)等。有语言文字专家曾这样说:“很多种濒危语言之所以濒危,都可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寻找原因。”作为大砚疃人,希望乡邻们对流传百余年的调侃不要带有偏见,传承这一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地域文化。

  大砚疃的红色文化值得一提。刘克诚、郭友邻在珍珠山起义的时候,团部就设在刘家街的村公所里,大砚疃的很多青年也参加了珍珠山起义,但是,到沂水去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的却很少,大砚疃人不愿意离开村子。后来,鬼子占领了珍珠山,大砚疃的青年人又勾起了革命的心,秘密参加了革命组织,入党的、干交通员的、参加正规八路的,也牺牲了不少。小的时候,常常看到大青年敲锣打鼓慰问烈属。

  中共莒中县委倡导的秘密办识字班,大砚疃最早。那时候,莒县分为三个县,大砚疃属于莒中县了,八路军的年轻人家家户户走访,宣传抗日道理,最常用的话就是:“嫂子,共产党让干的,咱不参加谁参加?”老百姓感到了信任,庄户人家只要人家看得起,心里就满足,就积极参加识字班。久而久之,男人上前线,或者出夫支前了,识字班只剩下小姑娘,大砚疃就把姑娘叫识字班了。记得三奶奶每当听到村里大喇叭号召开社员会,就见她老人家提着板凳,边走边说:“走,走,开会去,咱不参加谁参加?”火红的年代会留下火红的印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砚疃自己编排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京剧样板戏,经常参加县里、公社里的文艺汇演,有时也到邻近大队和相邻的公社、县去演出。戏中的人物一直延续成扮演者的绰号,史世吉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干过刨碳工人,当过兵,担任过村支部书记,是一个热心集体公益事业老党员干部。当年他曾是京剧《沙家浜》里刁德一的扮演者,现在“参谋长”就是他的代名词,不管本村还是邻村的人都这叫他,有些年轻人或许只知他是“参谋长”,不知他叫史世吉。严守来、严宝人都是,木匠出身,二胡都拉得特别好,当年严守来出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严宝人出演少剑波,至今村邻们仍以“老杨”、“剑波”与之相称,他们都很乐意接受。我的小姑刘世芬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出嫁前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白茹、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每次回娘家,街坊邻居们仍亲切的称她为“小白茹”、“小铁梅”,小姑总是笑着说:“我回到娘家就年轻了!”红色文化在大砚疃根深蒂固。

  2014 年 5 月我在莒县采访,莒县水利局局长许孝华说,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我给水利局的党员干部讲一课,我讲的题目是“传承红色文明,创造美好未来”,首先讲的就是珍珠山起义、识字班的来历、莒县城保卫战,在老家讲老家的红色历史,是需要胆量的。后来,我看到了水利局的简报,简报说: 为了开展好这次专题活动,莒县水利局专门邀请了回莒探亲的国家科技部科技文献出版社干部、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刘纯华同志作报告。刘纯华是著名文化学者,出版了《沂蒙山根据地》、《识字班》、《抗敌自卫团》等反映莒县抗战史的文学作品。他首先讲解了“识字班”、“沂蒙精神”等红色概念的来历,然后又讲述了发生在莒县的“莒城保卫战”、“珍珠山起义”等革命历史事件,通过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和采访中收集到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活波、发人深思的红色教育课。

  他特别指出,在作报告之前,他专门抽出几天时间到龙山、夏庄、店子集、桑园、浮来山、刘官庄等 10 多个乡镇现场观摩考察了莒县水利局县的水利工程建设,感觉很震撼,有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莒县水利局县水利建设方面已经上升到了文化水利的层面;二是没想到莒县水利工程质量这么高,科技应用水平那么好;三是没想到水利已经惠及万家,让群众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四是没想到莒县水利局干部职工这么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么强。

  在专题报告会即将结束时,他指出红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干好工作、服务民生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在外工作的莒县人,他希望全县水利干部职工要继承好、发扬好红色文明精神,通过不断深化水利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努力为建设富裕和美莒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报告会有莒县水利局局长许孝华同志主持。

  大砚疃村有位老革命在国家航天部,老人和我有亲戚关系,他很小就参加了革命,多年没回大砚疃。老了,想家,就画画,画珍珠山。有一次,我看到了他的画,两座高山险峻挺拔、俊秀葱郁。他说,想大砚疃,就画珍珠山。我说,不像,珍珠山已经几乎平了,石头起光了,树木没有了,沟沟壑壑的了。老人说:“我出来当兵的时候就这样。”

  我曾在《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散文诗里这样写道:

  我家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时候,拉着大人的衣襟,我从山下的树丛旁走过。山上有多种动物,也有许多叫不上名的小鸟。茂密的树林里隐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大人对着我渴望的眼睛说:山里有树仙,保佑着大家的平安,谁也从没有惊动过他!

  多少年以后,我回到了故乡。向东望,绿山变成了荒原,我走在裸露石渣的山冈上。我问少年时的伙伴,古树上的小鸟飞向何方?树林里隐藏的美好故事已被彻底曝光。伙伴对着我好奇地眼睛说:山里的树仙,已经对大家抱怨,这里的荒原将再次变成绿山!

  我家的西面,有一条小河。小时候,拉着大人的衣襟,我从河岸边的树丛旁走过。河面上有好多帆船,也有许多叫不上名的水鸟,清澈的流水里隐藏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大人对着我渴望的眼睛说:河里有水仙,保佑着大家平安,我们大家都感谢他!

  多少年以后,我回到了故乡。向西望,河面变成了荒原,我走在干涸的河滩上。我问少年时的伙伴,帆船上的水鸟飞向何方?流水里隐藏的美好故事已被彻底曝光。伙伴对着我好奇的眼睛说:河里的水仙,已经对大家抱怨,这里的荒原将变成宽阔的水面!

  沉睡的人们呀,快快醒来吧。善良的心,变成环保的行动,走进我们的新时代。要让荒山变成绿洲,要让河流滋润大地,用爱心编织我们生活中的美好故事。让全社会的人们都和我们一样: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大砚疃人的共同愿望。

  我把我的忧思对莒县的有关领导说了,希望他们无论在哪个方面扶持大砚疃这个古老的小山村。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